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舉行。WAIC尚未結束,2025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在金雞湖畔開幕。
兩場盛會鋪就了一條跨越雙城的智慧長廊:從蘇州工業園區6家科技領軍企業在WAIC“長三角智造雙城匯”現場向大家發出“非凡之城·智匯邀約”,到40多家WAIC參會參展企業與機構代表親臨智博會現場深度調研;從在滬蘇兩個展會分別設會場的AI助力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全國地方國企數智化轉型交流會,到帶來WAIC最新熱點的“青年科學家·人工智能領域的新銳力量”智博會主題分享,一次次技術與場景的碰撞、一場場資源與需求的對接、一番番滬蘇人才的對話,讓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的協同脈絡在往來穿梭中越發清晰。
供需對接加速跑
一場24小時內的“雙向奔赴”
7月27日,一輛載著園區科技領軍代表企業的大巴車駛入上海世博展覽館。中午11點,“長三角智造雙城匯”滬上啟幕活動如約而至。華興源創、信達生物、九識智能等6家領軍企業集中釋放16項人工智能技術需求,以開放姿態尋求技術突破與場景融合的深度合作。
“我們發布了需求,很快就有供方企業找到我們!”剛拋出需求,就有企業“揭榜”,這種速度和效率讓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陳子琴很驚喜。“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各方會攜手推動華興源創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升級。”
信達生物頭天去上海,第二天在蘇州就迎來上海考察團,45名制造業領軍企業、高校科研團隊、數字經濟服務商等參觀者帶著“AI+”供給,前來對接。這一切,源于7月27日園區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解鎖蘇州‘智’造密碼·城市探新之旅計劃”。“希望能把兩地產業協作,切實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創新動能。”園區人工智能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幫助蘇州企業去上海發布需求,同時也讓上海客商能來園區,來到智博會現場,看到蘇州在制造業方面的資源優勢,通過兩地共同推進‘AI+’制造的深度融合與場景落地。”蘇州國際科技園(SISPARK)董事長、總裁張峰說。
“本來為流程優化難題犯愁,沒想到在智博會找到針對性解決方案,這趟來得值!”“蘇州在AI與實體經濟融合中的成果令人震撼,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源源不斷。”智博會上,部分上海企業代表還就技術細節與合作可能開展深入探討,讓這場“雙城速配”結出果實。
生態協同向深行
跨域聯動交出“務實答卷”
“智博會將持續發揮全球AI產業協同創新的重要樞紐作用,推動構建開放、包容、普惠的人工智能發展生態。”2025智博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聯盟理事長高文說。連日來,“上海啟幕,蘇州序章”的場景不斷上演,讓“技術共研、場景共建、生態共榮”逐漸成為兩地產業界共識。
——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蘇州國際科技園、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組建長三角人工智能生態伙伴,未來將進一步強化資源整合,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創新共同體。
——7月28日,在上海舉行的AI助力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全國地方國企數智化轉型論壇上,蘇州國際科技園的代表向數百家全國地方國企介紹蘇州。
——7月29日,WAIC上的全國地方國企代表來到金雞湖畔,舉辦AI助力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全國地方國企數智化轉型(蘇州)交流會,長三角國企的數字化轉型專家在智博會上為園區人工智能企業開放場景需求。隨后,剛參加完WAIC的青年科學家們,馬不停蹄趕來蘇州分享前沿觀點。而新成立的智博會長三角青年科學家俱樂部,也將為他們搭建跨越滬蘇的思想碰撞平臺與成果轉化橋梁,持續為區域人工智能產業注入青春動能。
從黃浦江畔的戰略簽約到金雞湖邊的經驗傳揚,從國企數智化轉型的跨城研討到青年科學家的接力分享,滬蘇兩地將“協同”二字寫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脈絡里,每一次互動都是對“智無界”的生動注解,也是對“慧共生”的深刻踐行。“園區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跨區域協同,我們將持續完善‘技術—場景—資本’聯動機制,讓滬蘇兩地的創新資源在園區實現無縫對接,真正把協同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張峰說。
青春力量正奔涌
兩地協同綻放“創新鋒芒”
本屆智博會上,來自科學界、企業界的青年代表們帶來算法模型的創新突破、場景落地的實踐構想。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來自上海的技術創新有了“蘇州場景”的廣闊驗證土壤,而蘇州的產業升級也將獲得“上海智力”的精準賦能。
7月29日舉行的青年科學家論壇上,上海緯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CEO李瑞帶領現場觀眾走進“機器人觸覺感知”的前沿世界,他也是滬蘇聯動的探索者:在蘇州設立子公司,希望將上海的軟件算法導入蘇州制造業供應鏈,實現技術快速落地,而蘇州的產業場景反饋又能反哺上海的研發團隊,形成“研發在滬、轉化在蘇”的創新閉環。
本屆智博會上,園區人工智能領域的兩家代表企業星邏智能和九識智能的強強聯合,實現地空機器人成功“握手”。“這次合作,意味著未來星邏無人機的檢測能力可以借助九識智能車的長續航能力,輻射方圓一兩百公里范圍。”簽約后,星邏智能CEO王海濱暢想著地空聯動帶來的檢測效率。“上海在人工智能軟件領域的資源和能力非常突出,我們會借助上海子公司把更多人才引入蘇州開展聯合研發,一起把創新生態做得更扎實。”王海濱說。
從技術破壁到場景落地,智博會上的滬蘇聯動勾勒出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從“協同”到“共贏”的清晰路徑——當創新資源在雙城間自由流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蘇州日報》2025年07月31日A02版